当中医心理遇上现代医疗:第四极力量的崛起
在医疗发展的漫长进程中,2023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 年版)》,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澜。在 “临床诊疗类 —— 综合医疗服务类” 的 “一般医疗服务项目” 里,“医 1 / 护 1 / 技 1 / 中医心理师 1” 这一人员配置标准的出现,正式宣告中医心理师成为医疗体系中第四类专业人员,开启了中医心理与现代医疗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权威规范,筑牢行业根基
这份由国家三大重要部门联合制定的文件,堪称医疗行业的 “宝典”。它细致入微地梳理和规范了各类医疗服务项目,从最基础的打针、输液等操作规范,到复杂如大型手术成本核算体系,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在一家三甲医院,以往不同科室对相同检查项目的收费标准存在差异,患者常常对此感到困惑。规范发布后,统一了收费标准,让患者就医消费更加透明。它不仅是医疗机构日常运作的行动指南,更是医疗质量把控的关键标尺和费用合理结算的重要依据,为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协作,共筑健康长城
在现代医疗服务中,“医 1 / 护 1 / 技 1 / 中医心理师 1” 的配置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多元化和协作化趋势。在一场针对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护士 24 小时精心护理,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医技人员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数据,为患者提供医技治疗(如康复和心理治疗)。而中医心理师则运用中医情志相胜理论,针对患者过度焦虑的情绪,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比如,对于思虑过度伤脾的患者,采用激怒的方式来克制过度的思虑,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促进身体康复。中医心理师的加入,也体现了国家在医疗卫生体系中落实 “中西医并重” 的决心。
溯源历史,探寻发展脉络
中医心理学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的记载,深刻阐述了情志与人体健康的紧密联系。然而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中医心理师的专业化发展一度滞后。与早已成熟的医生、护士、医技职业体系相比,中医心理师的职业体系建设和普及程度存在明显差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据调查显示,我国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心理学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心理治疗和身心康复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此次被纳入规范文件,正是中医心理师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见证。
时代信号,开启健康新程
中医心理师被纳入国家权威文件,释放出强烈的时代信号。从行业层面看,这意味着中医心理治疗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度认可,未来有望在更多医疗机构中广泛推广。在一些先行试点的医院,中医心理科的设立,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从社会层面看,反映出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传统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正逐步向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综合模式转变。
这一变革给个人、医疗从业者和社会都带来诸多启示。个人应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当遭遇心理困扰时,积极寻求中医心理师的帮助。医疗从业者应抓住机遇,投身中医心理学领域,提升专业技能。社会则应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先行先试,开拓进取有你
在中医心理师职业发展进程中,国内不少社会组织和机构积极先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 2024 年举办多场中医心理治疗培训,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授课,推动心理卫生工作者 “西学中”。中国睡眠研究会开展不同级别的中医心理师职业技能规范化培训,提升临床工作水平。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出版《中医心理学基础及治疗方法》,并提供线上培训课程和实训。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和郑州全人心理研究院也联合开展的培训项目,也涉及中医心理咨询内容。这些机构为中医心理学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拥抱中医,开启多元发展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参加中医心理培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学习中医心理知识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运用情志相胜、五行音乐疗法等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在职业发展方面,中医心理师职业前景广阔,无论是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还是康复、养老机构,都急需专业人才。参加培训获取资质,能让我们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医疗行业从业者掌握这一技能,还能提升综合业务能力。从社会贡献角度,成为中医心理师,能为众多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提供帮助,为社会心理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中医心理培训,是知识的盛宴,是自我提升的旅程,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无论你是爱好者、职业转型者,还是热心公益者,都欢迎加入中医心理培训行列,一起探索中医心理学的奥秘,为人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共同期待中医心理学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