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医疗】欲望管理是医道良知
- 马恩祥
- 8 年前
- 阅读(5793)
- 评论(0)
《大学》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这是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处事和医院管理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大学》原文中有六个“欲”字,分别是“欲明德、欲治国、欲齐家、欲修身、欲正心、欲诚意”。无独有偶,《传习录》中的欲字也有176个,共分四类:人欲(39处)、物欲(21处)、物欲(9处)、其他(107处)。
同样是“欲”字,但其意义完全不一样。《大学》中的欲字是动词,“欲”字是正欲,按王阳明先生的话是致良知,是天理。而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讲的人欲、私欲和物欲往往是要求要克察省治、要去除的。这些欲望会遮蔽良知、甚至让良知泯灭。王阳明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笔者以为,这个“存天理”即是《大学》中的那欲明德、欲治国、欲齐家、欲修身、欲正心、欲诚意“六欲”之理。
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笔者分析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的“人欲、私欲和物欲”这三种欲望的区别:
物欲:阳明先生说的物欲应该是属于生理层面对于物质的欲望。且看阳明先生语:“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真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医疗,物欲必然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内心,这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私欲:它指私人欲念,不正当的欲望。见《淮南子》:“公道不立,私欲得容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公与私对,其义已明。这个欲望可能包括安全与被爱的需要。医院管理往往是团队行为,每个人在工作中难免会被私欲干扰,因而清理私欲,省察克治私欲也是管理者的自律和他律行为。
人欲:《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太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句话让我们知道满足民众的欲望是天理良知。再读李商隐的《人欲》:人欲天从竟不疑,莫言圆盖便无私。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诗人暗讽皇权天授本来就是人对获得权欲的一种借口,到后来连自己都相信了; 所以不要以为圆圆华盖底下的那个帝王是无私的。这说明人欲是权力和支配他人的欲望,是一种借用控制他人而自我实现的欲望。人欲在医院管理中泛滥,就会导致多头管理、自由主义和内耗产生。
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真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欲”是个形声字;从欠、谷声。一个欲字的天理是否也表明物欲、私欲和人欲也必须要有所欠缺,要有所克制,甚至是去除,这才符合天理,而医道之天理即是一切为了患者着想,而不是首先利用患者的就诊谋求自身利益的实现。
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支柱是“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其中能贯穿三者的就是欲望管理。
譬如阳明先生论述心即理说:“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又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顶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当门徒徐爱问:“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叫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阳明先生答说:“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
阳明先生去人欲与存天理,就是要人们顺乎天理之道,去悟透良知和扩充良知,并按照知行合的原则付诸实践。从而让个人物欲、私欲或人欲顺乎天理良心,而不能成为阻碍人们“格物致知”的障碍。
医务人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和道德培训出来的高素养人才,一般都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医院科学管理是角色管理和行为管理,但仅仅靠科学管理,医院一定缺乏凝聚力。医院管理还需要有文化管理,文化管理一定是医学人文为先,人文环境建设,人文素养培训就尤其重要。而从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上都需要进行欲望管理及其他心理管理方法。而“致良知+医疗”就是一种利用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医院文化管理的方法。通过医院管理者自己并引导医务人员回归“心即理”的初心,用致良知的方法,来做去人欲、私欲、物欲的知行合一实践,再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去处理好个人利益、团队利益、医院组织利益、患者及社会利益的方方面面就有了很好的人文环境基础。
笔者以为,学习阳明心学,用心即理来指导我们认知天理,明白内心的良知,达到知善知恶,通过致良知为善去恶。而知行合一,由让我们达到去恶行善的良知实践统一,从而让我们回归到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这样才能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来很好的认识客观事物,从而实现最好的医疗。
附:《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作者:马恩祥,微信:mapsy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