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8d0b977d46c997bb277338b657bbf.png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医意疗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意疗,即中医心理治疗,它借助各种心理调节手段,化解不良情绪,改变认知,从而促使疾病好转。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中,中医意疗的诸多方法得到深入探讨与传承,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神奇的中医意疗世界。

情志相胜:以情制情的智慧

情志相胜法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意疗的经典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此理论认为,不同情志间存在相克关系,可利用一种情志去纠正过度的另一种情志,使情志恢复平衡。金元时期的张从正进一步发展了该疗法,他指出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虐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惘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 。比如,生活中有人因过度喜悦而精神涣散,此时可用恐惧的刺激来收敛心神,使其恢复正常状态。但在临床运用时,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把握,不可机械照搬。

说理开导:知识照亮康复之路

说理开导是通过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遵守病中禁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很多时候,患者因对疾病的无知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病情。培训中强调,医护人员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成因、发展及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消除疑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告知其疾病的可控性及日常注意事项,能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

移情变气:转移焦点,重焕生机

移情变气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旨在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其消极情绪。当患者过度关注疾病时,易陷入负面情绪循环,加重病情。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将患者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改变其精神意念指向,可促进疾病恢复。比如,鼓励长期卧床的患者学习绘画,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忘却疾病带来的痛苦,使气机恢复正常,达到“投其所好而移之,则病自愈” 的效果。

顺情从欲:顺应心意,解除疾苦

顺情从欲主张顺从患者合理的意念和情欲,满足其心理需求,以消除心理病因。《灵枢。师传》中提到“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对于因基本生活欲望未得到满足而导致神情病变的患者,单纯的劝说开导可能效果不佳。在合理、可行且适度的原则下,满足患者需求,有助于缓解病情。如对于因孤独而抑郁的老人,给予更多陪伴和关爱,满足其情感需求,能改善其精神状态。

暗示诱导:无声力量,悄然治愈

暗示诱导是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积极方向转变。医生的言语、表情、动作,甚至治疗环境等都可作为暗示手段。例如,医生以坚定自信的语气告知患者病情正在好转,会让患者产生积极心理预期,增强康复信心。在培训中,专家强调暗示诱导需建立在良好医患关系基础上,且运用要恰当,以免产生反效果。

志意以绳:坚定意志,战胜病魔

志意以绳强调培养患者坚定的意志,使其能约束自身行为,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疾病。坚强的意志可增强患者对不良情绪的抵抗力,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医护人员可通过鼓励、激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如讲述康复案例,激发患者斗志,让患者凭借顽强意志配合治疗,促进身体康复。

宁神静志:宁静心灵,调和身心

宁神静志倡导让患者保持内心宁静,排除杂念,使精神内守,达到身心和谐状态。现代社会,人们面临诸多压力,内心易烦躁不安,这种状态不利于健康。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法,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平静情绪,可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例如,引导患者在安静环境中闭目养神,专注于呼吸,排除外界干扰,让心灵得到休憩,促进身体自我修复。

占梦术和摄心术:神秘面纱下的探索

占梦术和摄心术在中医意疗中带有一定神秘色彩。占梦术通过对患者梦境的解析,探寻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和潜在心理问题,为治疗提供线索。中医认为,梦境与人体脏腑气血及情志变化相关,通过解读梦境可了解病情。摄心术则注重通过特定方法,调节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使其心神专注,达到治疗目的。尽管这两种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存在争议,但在中医传统文化中,它们承载着古人对心理与身体关系的独特理解,为中医意疗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

中医意疗蕴含着古人对身心关系的深刻洞察,这些方法在历史长河中帮助无数人恢复健康。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的推动下,中医意疗正不断传承与发展,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与可能。我们应重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让中医意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医意疗与西方心理咨询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中医意疗作为传统心理治疗体系,与现代西方心理咨询技术既存在跨越时空的智慧共鸣,也因文化土壤和理论根基的差异形成独特风貌。二者的联系首先体现在对心理因素主导性的认同—— 无论是中医 "百病皆生于气的情志致病观,还是西方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论,都强调心理状态对生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在技术层面,暗示诱导与西方催眠疗法、说理开导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信息重构技术,亦能找到跨文化的实践呼应。

区别则更多体现在深层逻辑架构:中医意疗根植于 "天人合一"" 形神一体 "的整体观,将情志活动与脏腑经络系统深度绑定(如怒伤肝、喜伤心 的病理关联),治疗时注重通过调节五志平衡恢复整体气机;而西方心理咨询技术基于现代心理学实验范式,侧重个体认知偏差修正(如贝克认知疗法)或行为模式重塑(如系统脱敏法),更强调量化评估与标准化操作流程。

文化基因的差异亦造就不同实践路径:中医意疗大量借用诗词典故、生活智慧(如顺情从欲中的 "投其所好"),治疗场景常融入日常起居;西方技术则依赖咨询室设置、量表测评等结构化环境。在疾病观上,中医意疗视心理问题为整体失衡的外显症状,主张通过情志相胜、宁神静志等方式重建身心动态平衡;西方心理咨询更倾向将心理困扰视为独立的认知 情绪障碍,追求针对性干预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培训体系中,这种差异正转化为互补优势—— 中医意疗的整体观为现代心理干预提供 "身心同治的新视角,而西方技术的科学化手段则助力传统方法的疗效评估与机制阐释。正如情志相胜法与积极心理学的 "情绪调节策略"、移情变气与艺术治疗的 "注意力转移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出现融合应用的创新案例。这种跨越文明的对话,不仅让中医意疗的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科学光芒,更为现代心理治疗提供了兼顾文化根脉与技术创新的中国方案。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第三期)

------------------------

报名咨询:阿呆老师,13720180269

~阿呆老师.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