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孩子无奈到无理。”互联网时代的视觉环境,一屋可知天下,一机也能知天下。这种互联网环境的变化对大人的影响可能还是补充性的,而对于来到人世上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则是根本性的。

在没有互联网环境的家庭,孩子也许只受家庭物环境和人的心理行为影响,这个空间相对来说是固定的,熟悉的、变化不是太大的。然而,在家庭互联网影视环境上,孩子们则可以跳出家庭物环境的空间,通过电视和手机屏幕,拓展到家以外的世界,更早更多地了解到世界的变化,从而能在建立家庭关系的同时,而另外建起一个与家庭关系并行的外部关系世界。见到许多1岁左右的孩子,就能用他们自己灵巧的手指,拨动手机屏幕上的图标,找到自己想看想按的内容,也会执着的要求大人把电视屏幕开到想看的频道上。

从这样的家庭环境变化,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关系,还有一个外部关系在同样地影响着孩子们,这就让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超越于家庭主宰的可能。因此,厘清孩子成长过程的家庭关系,找到家庭关系障碍的原因,也就能利用互联网的影像和声音,给孩子的心理成长注入一种全新的积极因素,让孩子的家庭互联网影像成为能牵动孩子走出家庭关系障碍的新路径,不知不觉地伴随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了解与厘清父母与孩子,孩子与家庭其他养育与监护成员的关系,对于家长们来说,需要有一种简单的方法。笔者既作为人之父母,也做为资深家庭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师,在多年的心理工具应用中,体验到绘画是一种好方法。

-树-人

最普及也是非常能标准化分析的是让家庭所有成员各自在一张白纸上画“房-树-人”,然后由心理咨询师与画作者进行一对一的联想分析或者家庭成员一起互动讨论。

微信图片_20190606105700.jpg 

房树人测验,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 Buck的“画树测验”。John Buck于1948年发明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而动态屋、树、人分析学则由RobertC.Burn在1970年发明,受测者会在同一张纸上画屋、树及人。这三者有互动作用,例如从屋及人的位置与距离都可看出受测者与家庭的关系,所以这两种分析学多数会结合使用。

房树人绘画撇开了家庭不同代际人的言语思维的差异,也回避了意识中的意志控制的作用,而让绘画者进入到无意识的绘画思维状态,从而能深刻了解绘画者的潜意识思维。透过房树人测验,可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系统地把画作者的潜意识释放出。帮助画作者透过潜意识去组识自己的动机、观感、见解及过往经历等,去帮助画作者自己了解事件的本质,自己对外界的接触取向及生活模式及作出适当的反应。

信手涂鸦

幼儿只要看见大人拿到笔,一般会来抢夺过去,然后在触手可及的书上、桌子上划他们想画的线条和图案。成人一般也会做信手涂鸦的放松自游戏。收集家庭成员信手涂鸦出来的画,可以通过潜意识联想与心理分析来洞悉信手涂鸦者对感受到的家庭关系状态,也能帮助家庭成员来了解彼此的关系,甚至可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认知。譬如马老师家有一面专门为小外甥女(1岁多)制的一面黑板墙,黑板墙宽180cm×180cm,孩子平时只能在黑板的最下区域涂鸦,但她会要求大人抱起她,把涂鸦画到黑板墙的上方任何她想画到的区域。而且这孩子喜欢在大人已经写过的字或画过的画上再涂她想要的线条。试过好几次,她并不选择在写有她自己名字的上面涂鸦。

家庭集体画

绘画用于心理分析一般属于潜意识投射分析。而家庭成员集体来作画,或画房-树-人,也可以反映家庭成员关系的平衡性,尤其是家庭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关系态度。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

集体作画也能通过美国心理学家柏恩1964年提出的P-A-C分析理论来看家庭成员的关系冲突。P代表父母状态,A代表成人状态,C代表儿童状态。柏恩认为,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常常以不同的人格状态出现,构成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同人格状态。如果交往的双方都能按对方期望作出反应,人际关系就是“互补型”或“平衡型”,可以加深人与人的感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相反,如果交往双方的反应呈现“非互补型”或“交叉型”,容易引起冲突,导致关系恶化。

因此,家庭成员在家庭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可通过集体作画,做P-A-C分析,从而逐步改善家庭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