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说明知人才能胜人,自知才能自胜。因此,一个人的自知力不仅仅是作为健康与正常人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提升对外界事物与他人认知力的前提。

什么是精神障碍的自知力
自知力作为个人认识自己的能力,它是人类自我认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病,或有谵妄、痴呆等意识障碍时,患者可能发生自知力不全或缺失。因此,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精神障碍的治疗第一步就是要恢复自知,再在自知的基础上实现自胜。
对于精神障碍来说,自知力又是什么呢?
精神障碍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
又称内省力,一个自知力完整的病人,通常能认识到自己患了病,知道哪些症状是病态,并要求治疗。如神经官能症病人,大多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他们主动就医,主动向医生诉说自己的不适,要求给以诊治,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精神障碍自知力的特征
自知力完整的患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已患了疾病。
能体验或觉察到自己所患疾病系属于精神疾病。
能够辨认自己的表现或体验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或反常的。
能清楚地分析说明病态表现或体验属于病态的原因,如自己的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或根本不存在客观现实等。
能清楚地认识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等。
不但承认自己有病还能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并给予积极配合。
概括起来说就是:患者是否能认识到自己有异常现象,能否认识到这些现象是不正常的,能否认识到异常是由精神障碍引起的,是否意识到需要治疗。
自知力障碍的临床表现
如果一个具有明显精神障碍症状的人不能完整地认知或者觉察到自己有病,便是自知力不全或自知力缺失,自知力不全或缺失都称为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障碍的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对自身精神状态存在认知扭曲,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也称为精神错乱状态。
自知力是对自我精神状态正常与否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正常叫有自知力或自知力完整,判断能力部分正常叫有部分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判断能力缺失叫无自知力或自知力缺失。自知力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症状,而是附着在其他精神症状上的一个属性。一个病人同一时间可有多个精神症状,病人对其有的有自知力,有的无自知力。例如,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病人对抑郁有自知力的,但对幻觉、妄想无自知力,总体判断是无自知力(判断从重)。
自知力障碍的机制
自知力缺乏的原因有三。
1.过于逼真。幻觉在主观感受上与知觉完全一致,不由病人不信;
2.自己得出的结论。错觉是根据不充分的感觉信息,自己带猜得出的知觉判断,且当时不会怀疑;
3.与情感一致的观念。躁狂时自我评价升高,产生夸大妄想;抑郁时自我评价降低,产生罪恶妄想;原发性妄想是油然而生的念头,看上去与情感无关,妄想这种念头是潜意识私我欲望感受的变身,由于与私我欲望感受一致(例如,被害妄想是与私我的安全受威胁感受一致),故不会怀疑其错误性;当私我欲望削弱时,就对高级情感和切身利益变得不在乎,即使周围人都觉得他不正常,但他自己不觉得不正常(例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乏)。
自知力障碍的治疗
临床精神科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能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为自知力恢复的指标。
1、自知力洞察、评估性治疗
1)治疗精神症状自知力。精神症状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的精神症状能否正确认识。由于无自知力是其他精神症状的属性,所以治疗关键在于治疗其原发性症状,因此可以借助药物或物理治疗消除幻觉、妄想等原发性症状,让患者能客观认识到自知力的缺乏。例如,幻觉妄想用利培酮起始量1mg/早,或奥氮平起始量5mg/早治疗;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减退用阿立哌唑起始量5mg/早、氨磺必利起始量100mg/早,100mg/来治疗。幻觉、妄想的无自知力在急性期只有靠药物治疗,待妄想松动、幻觉减少时,说服才能起作用,这叫做帮助自知力。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精神不正常,才能促进病人更好地配合药物和心理治疗。
2)评估人格自知力。借助权威的人格心理测量量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智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心理量表评估会有一部分患者排斥,但只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或采取一些激励性举措,让患者接受心理量表评估一般还是能做到的,
3)分析情感与意志自知力。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认知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情感需要及意志努力程度。由于情绪、情感与意志,患者能有具体的体会,因此由此入手进行自知力的恢复性治疗,是能够较顺利切入的。对于无自知力的精神障碍患者,
2、自知力层次构建
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反思自我。正视自己的行为、情绪、想法等方面,并意识到它们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影响。只有通过反思自身的强弱点,个人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及找到自我提高的方向。
2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认知自我涉及一系列的自我观察和分析行为,可通过不断地寻找自我特点和性格特点的方法,比如让朋友评价自己,或者通过心理测试来获取自我评价。
3管理自我。这是自知力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涵盖了制定目标、规划自我、控制情绪、管理时间等方面。这需要个人对自己有意识地进行监督,通过各种方法来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成功。
3、认知心理治疗
(1)元认知训练。有研究表明,元认知训练可以有效地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1][2]]美国心理学家 Flavell 在 1976 年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即对认知本身的监测、解释、评估和调节的信息加工过程。有学者基于 CBT 模型的理论、精神分裂症认知偏倚、社会认知缺陷和心理理论方面的基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称为元认知训练(MCT)。该训练计划旨在传递从基础研究到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研究中获得的认知偏倚相关知识,同时提供患者以改善的经验,希望借此能减轻精神病性症状和预防复发。大量研究证据显示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3
2)心学认知疗法。阳明心学认为,私欲膨胀会遮蔽良知,良知被蒙蔽的情况下,人就会产生私欲与良知的纠结,而出现心理障碍,而私欲蒙蔽良知,人就会失去自知力。通过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行为训练即可恢复除去私欲对于良知的遮蔽,而恢复自知力[4]
参考文献
1、杨军、陈乐琴:元认知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自知力疗效的 Meta分析,循证护理2022年8月第8卷第15期(总第83期),第2012-2017
2、廖荣园张腾何益群等:元认知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及自知力的影响,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8 年 第44 卷 第 期,第32-37
3、付艳梅王惠玲陈尚周等:元认知训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 年第 45 卷第 期,第986-989
4、马恩祥、祝家胜、骆霞:《中医心理学基础及治疗方法》第45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