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揭示了中国传统智慧对健康问题的层次性理解。当我们将这一框架置于当代社会心理服务的语境中重新审视,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发轫于传统心学的智慧,正通过与现代心理学的创造性结合,实现了对"三医"理念的现代诠释。这一融合不仅拓展了心理服务的边界,更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心学的现代演变:从哲学思辨到实践工具

传统心学自陆九渊、王阳明以来,一直强调"心外无物""致良知"的本体论和修养论。这种注重内在修为的哲学传统,在当代遭遇了实证科学的挑战与机遇。令人惊叹的是,当心学的核心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相遇,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决定情绪"的基本假设,与王阳明"心即理"的主张不谋而合;正念疗法对当下觉察的强调,又与心学"事上磨练"的功夫异曲同工。这种跨时空的呼应,使传统心学脱去了抽象思辨的外衣,转变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心理干预工具。

在武汉市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实践中,咨询师将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干预方案。针对拖延症患者,他们引用了"意念-行动间隔训练",引导来访者觉察拖延念头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心理空间,逐步缩短从知到行的时间差。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古老智慧焕发现代价值,验证了心学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可行性。

二、三医一体的现代诠释:心学在社会心理服务中的层次性应用

综治层面:自2018年以来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是心学与社会心理学在社会综合治理层面的体现。北京市朝阳区将心理服务纳入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心理网格员"制度早期识别居民心理问题,2022年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提升37%。这种将心理健康融入社会治理的模式,体现了心学"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我们应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修好现代“心学”,要传承好红色文化和46个伟大精神,作为中医心理师,要以李时珍、白求恩和雷锋为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榜样,做新时代的李时珍、白求恩和雷锋,成为受百姓欢迎的中医心理健康守护者。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医人层面:在教育领域,融合心学理念的情绪课程正在多所中小学试点。上海市某重点中学开发的"良知实验室"课程,通过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体验道德选择中的心理冲突,一学期后学生亲社会行为增加24%。这种干预不直接解决具体心理问题,而是培养整体心理素质,恰如"中医医人"的预防思想。

中医心理师要利用在社区健康守护站、中医养生机构、心理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平台优势,做好中医心理学及其技术的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积极帮助社区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心理学基本知识和适宜技术,让人人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或“家庭医生”。

医病层面: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治疗师将正念认知疗法与心学"静坐"结合用于抑郁症治疗,复发率降低41%。这种针对具体障碍的干预,对应着"下医医病"的直接治疗功能,却因融入心学元素而更具文化适应性。

中医心理师要在中医心理学研究及传播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使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形成自己的专业队伍,增强中医心理学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群体优势,促进中医心理学创新性发展,以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

三、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如何实现心学与现代心理学的有机融合

实现传统心学的现代应用,需要避免简单的理论比附,而应建立科学的转化机制。成都某研究团队开发的"心学疗法标准化操作手册"提供了有益范例:他们将"致良知"分解为"认知解离-价值澄清-行动承诺"三个可操作的阶段,每个阶段配备标准化评估工具。这种既保持理论精髓又符合科学规范的做法,值得推广。

培训体系也需创新。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课程,要求学员同时修习《传习录》和CBT技术,在督导中特别关注文化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造就既懂心学精髓又掌握科学方法的复合型人才。从2024年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还纳入了中国道家认知治疗、移空技术、汉字心学疗法等心学培训课程。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也与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共同开办了中医心理师专业能力培训,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疗法自成体系,让学员能系统掌握中医心理学基础及咨询技术。

四、挑战与前景: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当前融合实践面临三大挑战:心学术语的现代化诠释不足、干预效果的长期追踪数据缺乏、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有限。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建立心学心理学概念对照词典→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成熟课程纳入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体系。

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武汉爱心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空间团队等社会服务组织正在共同开创以培养"雷锋式中医心理师"来承担“社区健康中国守护站”的“家庭健康守护者”的试点基本服务工作的示范试点,将包括心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适宜技术这一古老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健康中国实践方案:用心学框架整合中医及不同流派的心理干预技术,形成阶梯式服务模式——基础层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中级层面培养心理调节能力,高级层面引导生命价值探索。这种尝试或许预示着未来发展方向:构建既有中国文化底蕴又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国方案"

"上医医国""下医医病",心学的现代演变展示了一条文化自信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遇见认知行为疗法的ABC理论,当传统的静坐冥想遇见现代的正念训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治疗技术的丰富,更是一种文明智慧的延续与更新。这种创造性转化,或许正是应对当代社会心理挑战的独特中国智慧——它既不自限于传统的窠臼,也不盲从西方的范式,而是在古今对话、中西汇通中,开创着社会心理服务的全新可能。

图片

欢迎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治疗培训

------------------------

报名请咨询

阿呆老师,13720180269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