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 转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朱洪彪
从2024年的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来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大力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在7个方面、22项医改重点工作中,有15项改革举措涉及支持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将“人”的问题放在首位
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要重视“人”的问题,围绕加快人才培养、提升人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结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首先要围绕“人”的培养,深化医教协同,加快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具体包括制定关于深化医教协同、加快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落实以需定招、供需协同,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和结构;加快培养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的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持续增强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
其次,围绕“人”的发展,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具体包括落实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破除“四唯”、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逐步使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60%;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同时要改革薪酬结构,逐步提高固定薪酬占比达到60%的目标等。
“三医”协同做好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落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
除了要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之外,国家还选择了部分高水平医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试点内容包括: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学科/学科集群,形成一批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领跑国际的优势学科;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医学科技创新水平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加强与世界一流医院的科研合作,紧跟世界医学科学发展潮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临床和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对试点医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等。
医保政策的支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国家层面,应对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技术创新开通绿色通道,及时立项;对改良型创新项目,通过现有项目兼容,快速满足合理收费需求。完善国家药品谈判准入机制,建立覆盖企业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全流程的创新药支持政策,部分创新药当年获批、当年纳入医保。
在地方层面,应积极出台支持创新药械的医保政策,制定关于规范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指导性文件,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在这一领域,一些地方的医保部门已经做出了相关探索。比如,北京市规定,将治疗费用较高的国谈药品纳入按固定比例支付,减轻参保人员费用负担,对符合条件的新药新技术费用不计入DRG病组支付标准,单独支付。建立“北京普惠健康”特药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创新药品“应进则进”。上海市规定,对符合规定的“新优药械”产品,及时研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将“新优药械”纳入“沪惠保”目录保障范围。
今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据了解,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出台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北京市规定,对《中关村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产品进医院,实施创新药械“随进随批”。上海市规定,对生物医药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最高支持1亿元等。
随着药品领域改革的深化,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密集推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如,国家药监局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对重点品种实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加快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上市步伐。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试点,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压缩到30个工作日。支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促进全球药物在中国同步研发、同步申报、同步审评、同步上市。医疗器械技术审评重心向产品研发阶段前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高端医疗器械取得重大突破,将人工智能、新型医用生物材料、高端医学影像和医疗机器人作为四大重点支持领域等。
创造生产力新形态
“新质”就是“新的质态、新的形态、新的形式”。在卫生健康领域,生产力的“新质”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指的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集中力量开展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生物治疗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破解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新发传染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难题,实现由“0”到“1”的突破。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已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二是药品、器械创新。通过药械(含疫苗)创新,提升疾病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性,减少疾病损害,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以紧密型医疗(健康)联合体改革为例,它是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创新、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新形态、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佳实践,是典型的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这意味着,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须大力推进的重点任务。与以往不同,紧密型医联体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能够实现对资源要素更为优化的配置,通过建设紧密型的人财物统一管理、资源统筹调配、服务有效衔接,促进形成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共同体,促进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能力、促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紧密型医联体是一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新形态。在推进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都要主动围绕人民健康这个中心,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精神大力推进改革,让优质资源沉下去,基层能力提起来,群众健康有保障。
四是以数智化赋能医改。以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为代表的智慧医疗新模式也是卫生健康生产力的一种新形态。智慧医疗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问题,提高了群众就医的便捷性,让群众在家门口甚至不出家门,也能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就要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化改革,从而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