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医学模式应用的再感悟
- 马恩祥
- 8 年前
- 阅读(4298)
- 评论(0)
当一个医生能将一个个病人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大家肯定会说他医术高明。这其实就是赞扬医生的医疗技术高超,见解独到不同凡人。医术高明这个词足以说明医疗技术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然而,管理者要让患者取得医术高明的感受,却不只能局限于医疗技术的应用。因为医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医疗技术应用之后的结果不总是朝着有利于患者的预期发展,或者说有时并不能表现出患者预期的疗效,譬如一个晚期癌症的治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医务人员也许需要运用心理技术,让病人在治疗中得到安慰,在住院中得到被照顾的感受,从而感受到医疗的另外种种价值。
1977年,美国著名医学专家恩格尔(Engel,G.L)提出要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来替代目前在西方主流医学中占据绝对主导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这一倡导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普遍关注。现代医学模式的三维结构说明了单纯医疗技术仅仅能满足生物医学的目标实现,而无法满足心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目标实现。
中国医疗改革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基本医疗与非基本医疗的社会分类,也初步形成了营利性医疗与非营利性医疗的社会分工。在不同的医疗、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对于现代医学模式三维因素的应用比重肯定大有不同。在基本医疗中生物医学比重一定最大,而在特殊医疗领域,生物医学的比重有所降低;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生物医学与心理医学模式较为突出,而在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医学模式则可能更为突出。
在经济相对发达、居民健康保健制度已经初步形成的当下,医院就诊人群的疾病谱已经不同于以前,重病就诊的相对比例在缩小,而慢性病就医、心理障碍人群就诊、健康人群体检或寻求健康促进而就诊的比例在扩大。以前是治病救人,现在更多的防病健人,医疗技术的应用可能只是个基础,而健康咨询、医学科普、心理咨询和医患沟通需求更加被就诊者所重视。
另外,不论什么样的医疗和什么性质的医疗机构,患者重视什么,医院当然要重视什么,这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疗目标,也是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实践。患者重视医疗技术应用,医院当然优先发展医疗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各个医院都在拼先进医疗技术的引进,以至于有许多适宜医疗技术反而被忽视。拼医疗技术可以说就是拼硬实力,而注重医疗软实力的医院,则更有可能注重心理技术的应用。这二者必然是一种平衡,单纯的医疗硬技术,让患者冷冰冰的感受;而没有一定的医疗技术硬实力的医院,只注重心理技术或服务态度方面改进,也可能让患者感到被忽悠。如果医院能在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平衡生物医学与心理医学的应用,则能让社会和就诊者感受到真正的现代医院的品牌价值,而让所有的患者感到满意。
从心理管理的角度来运用现代医学模式,医务人员的接诊思维可能与患者的就诊思维正好要相反。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他最优先的是要解决生物医学的问题,其次才会意识到心理有需求,诊疗到最后也可能会感受到在这个医院他是否适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会从就诊的医院流失或中断的原因。要想让患者的就诊需求得到满足,医务人员接诊过程中当然要顺应患者的这样一种需要,但如果医务人员不能让患者首先适应医院、适应就诊环境、不能适应我们,患者还会继续选择我们,留在医院吗?所以医务人员最首先要解决的将不是患者的生物医学问题,而是患者的社会适应问题,只有有了患者的良好环境适应,才有可能让医务人员处理他的生物医学问题的机会。
当患者的社会适应被处理好以后,患者的心理情绪调整到能很好配合医务人员的诊疗,同时能很好地感知医务人员的诊疗,这样生物医学效果才能如常表现,或者说患者就能有良好的生物医学诊疗感知。
对慢性病及健康促进诊疗及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在应用现代医学模式中,属于社会医学范畴的就诊者的信任度、依从性和满意度的提升是管理的核心三要素,而此时属于生物医学范畴的医疗技术应用则只是医院管理的基础要求,心理技术的应用是医院管理的人性化要求。正是以民营医院为代表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与以公立医院为代表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现代医学模式应用上的差异,让患者势必形成一种分流,未来医改到位后,低收入阶层患者将更多地流向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而高中收入阶层将更多地流向营利性的民营医院。
运用现代医学模式看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基本医疗局限于公益性的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而特殊医疗将会引领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与特殊医疗互为影响。当然,这需要医院管理者和社会相关人士多从社会医学的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只有社会医学不断发展并在医疗机构普及,才有可能真正意义的多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与完善。
欢迎加入《心钥开启现代医院管理之门》(连载)研讨,也欢迎各位同行提供医院心理管理的案例分享与心得体会文章,优秀文章将安排在中国医院职业化管理网和全国医院职业化联盟微信群同步推送,并向国内优秀专业媒体推介。有兴趣者加笔者微信(mapsy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