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治疗角色训练小组设置与中医心理治疗相关制度汇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网课已经开班。为了让更多的学员能参与到线上直播课的交流互动学习,线上直播课程已经延迟到线下集中培训(2024年12月14日至16日 河南郑州)前后同步进行。第二期中医心理治疗培训在总结第一期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数机构有多人报名的实际,决定增设线下中医心理治疗角色训练小组模式,在参加网课学习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角色交互练习,发挥学员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弥补线上学习短板,以加强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的实战能力。
角色小组以二人或人组成。三人小组设中医治疗师、来访者和观察者三个角色,二人小组无观察者角色。三个学习角色的扮演基本要求如下:
1.角色扮演
(1)来访者:着日常生活服装,不化妆,模拟训练情志问题的来访者行为与情绪就诊。
(2)中医心理师:穿白色医务工作服或中式套服,女性化淡妆。按照基本中医心理治疗的技术教程进行模拟治疗操作。
(3)观察者:穿医务工作服或中式套服,女性化淡妆。以中医心理师助手角色参与练习,充当观察者,对上述两角色的扮演做相关记录,记录可以脑记、笔记或手机录像记录。
2.角色扮演方法
(1)每次学习单元按30分钟至50分钟设置,单项技术对练可不做化妆,完整治疗训练则按角色要求着装。
(2)角色训练首先要根据所扮演的角色进入角色、保持角色的必要准备。交换角色前,要先退出先前所扮演的角色,再重新进入即将扮演的角色。要注意做好角色扮演的角色转换,防止角色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
(3)角色训练结束后,要体验角色感受,并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对于三个角色的把握,逐步提升角色扮演能力。
(4)扮演过程做好手机录像,对于优秀扮演场景可在学员学习群分享。
3.治疗室模拟设置
(1)治疗室模拟:摆放一按摩床,沙发一组(单人沙发、双人或三人沙发、茶几),无按摩床及沙发条件时也可以用座椅替代,沙漏或计时器,茶几上摆放手巾纸。
(2)模拟治疗室张贴有《中医心理治疗室制度》《中医心理治疗隐私保护规定》《中医心理师职责》《中医心理治疗来访者须知》《中医心理(养生)健康标准》
欢迎扫码报名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中医心理治疗培训(第二期),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3日17时。
附1:《中医心理治疗室制度》
中医心理治疗室制度是为了确保中医心理治疗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下是一个中医心理治疗室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一、总则
目的与宗旨:中医心理治疗室旨在通过中医理论与心理学方法结合,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法律依据:本制度的制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中医心理治疗相关标准。
二、工作时间与预约制度
工作时间:中医心理治疗室的工作时间一般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至下午5点。如有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预约制度:患者需通过电话、线上平台等方式提前预约治疗时间。接待人员应耐心、友好地处理患者的预约需求,并提供相关信息。
三、诊断与评估
新客户评估:对每位新客户进行详细的诊断与评估,了解其个人情况、需求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评估记录:评估结果应详细记录并保存于患者的档案中,作为后续治疗的重要参考。
四、个性化治疗方案
制定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案。
调整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五、治疗过程与要求
治疗会议:定期召开治疗会议,与患者沟通治疗进展,评估治疗效果。
隐私保护:严格遵守患者的隐私权,保护其个人信息和治疗过程中的隐私。未经患者同意,不得将信息透露给第三方。
职业道德:心理治疗师应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保持专业和公正的态度。
六、培训与提升
持续学习:心理治疗师应持续研究和提升自身的中医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了解中医心理治疗的新进展和技术。
七、设施与设备
设施配置:中医心理治疗室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
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八、突发事件处理
建立机制:中医心理治疗室应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迅速行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心理治疗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应迅速采取行动,并及时向领导或相关部门报告。
九、监督与评估
监督制度:加强对中医心理治疗室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规范运行。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和优化中医心理治疗室的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
十、附则
制度调整:本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生效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以上是中医心理治疗室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各中医心理治疗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完善,以确保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心理治疗服务。
附2:《中医心理治疗隐私保护规定》
一、目的
本规定旨在保护中医心理治疗室内每位患者的隐私和安全,维护治疗过程的专业性与有效性,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信任感与安全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在中医心理治疗室接受咨询与治疗的患者,以及参与治疗工作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心理治疗师、护士、行政人员、实习生等。
三、保密信息的定义
保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患者的个人身份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患者的中医心理评估结果、诊断信息及治疗记录。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分享的任何私人信息或经历。
治疗师与患者的沟通内容,包括治疗过程中的对话、书面材料等。
四、保密原则
绝对保密: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所有治疗信息应严格保密,未经患者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
知情同意: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师应向患者说明保密政策,并获得其书面同意。
信息最小化:收集和记录的信息应限于治疗所需的最小范围,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收集。
五、保密措施
咨询师责任:治疗师应对所接触的所有保密信息负责,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治疗师应定期接受保密培训,更新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工作人员责任:所有与治疗相关的工作人员均需遵守本保密规定,未经授权不得查阅或处理任何保密信息。
信息安全:采用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和设备,确保患者信息及资料的存储和传输安全。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安全策略的更新,防止潜在的信息泄露隐患。
信息保管:所有收集的信息应妥善保存,确保其安全,不得随意外泄。治疗记录应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保存,并设置适当的访问权限。
信息共享:如需与第三方(如家属、其他医疗机构)共享患者信息,必须事先征得患者的书面同意,并在共享信息时注明用途和范围。治疗师在与同事讨论个案时,应采用匿名方式,确保患者身份不被泄露。
信息销毁:在治疗结束后,所有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应及时销毁或进行匿名处理。电子信息的销毁应使用专业软件,确保数据无法恢复。
六、监督与培训
保密监督小组:中医心理治疗室应设立专门的保密监督小组,负责监督保密规定的实施与落实。
保密培训:定期对治疗师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培训,增强其保密意识和责任感。
七、投诉与反馈
投诉渠道:患者如对保密规定的执行有任何疑问或投诉,可以向中医心理治疗室监督小组反馈,室内应在收到反馈后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投诉保密:投诉信息应严格保密,投诉者的身份信息不得泄露。
八、评估与修订
定期评估:中医心理治疗室应定期对本保密规定进行评估,收集反馈意见,依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及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向全体工作人员通报,确保保密规定的持续改进。
九、附则
解释权:本规定由中医心理治疗室负责解释。
实施日期: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3:《中医心理师职责》
心理评估与诊断:
运用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中医诊断,明确其心理问题的中医分类和病因。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心理诊断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中医养生建议等。
治疗方案中应充分融合中医的心理调适方法和心理学的治疗技术,以达到身心同治的效果。
实施心理治疗:
运用中医的心理调适方法,如情志疗法、音乐疗法、针灸疗法等,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结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学技术,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健康教育与指导:
向患者提供中医心理健康知识和养生建议,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指导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养生理念,如饮食调理、作息规律、运动锻炼等,以促进身心健康。
跟踪与评估:
对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定期跟踪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研究与发展:
参与中医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探索中医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推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附4:《中医心理(养生)健康标准》
一、情绪姿态
情绪稳定:中医养生学认为,情绪的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过度的情绪波动,如大喜大悲、大怒大惊等,都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需要观察其情绪是否稳定,是否能够自我调节情绪。
情绪表达适当:适当的情绪表达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中医养生学鼓励人们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压抑或过度发泄。
二、认知功能
思维敏捷:中医养生学认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这包括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良好、思维逻辑清晰等方面。
认知正确:正确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对事物的客观认识,避免过度主观或片面的判断。
三、意志品质
意志坚定:坚定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医养生学认为,具有坚定意志的人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人们保持心理健康。中医养生学鼓励人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避免过度冲动或放纵。
四、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避免孤独和社交障碍。
适应环境变化:良好的适应能力有助于人们保持心理健康。中医养生学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五、身体与心理的协调
身心和谐:中医养生学强调身心和谐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保持身体与心理的协调一致,避免身心分离或冲突。
情绪与生理反应协调:情绪与生理反应的协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医养生学认为,情绪的变化应该与生理反应相适应,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反应。
六、中医养生方法的运用
运用中医养生方法调节情绪:中医养生学提供了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冥想、瑜伽、太极拳等。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全面性,避免过度偏食或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