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在规模化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由于气质和个性的差异,一些孩子可能不太适应标准化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因为他们的天赋智商超群,还是因为智力稍显不足或行为习惯等原因,这些孩子可能跟不上学校教育的进度,逐渐面临学习压力增加,或者因为情绪心理问题而产生厌学情绪。


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往往最终转向了应试教育,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变得越来越精细。


人们常常通过能看见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成功。


厌学的原因并非孩子不愿意学习,而是他们不愿意学习某门功课,或者是因为不喜欢某门课程的老师,或者是因为班级上有一些他们讨厌的同学。


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不像成年人那样理性,他们更多地受感性影响。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对未来的憧憬,尤其是那些厌学的孩子。


虽然他们的智力可能并不出众,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可能具备常人难以比拟的能力。


然而,这需要家庭和老师们仔细观察,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和尝试,才能发现他们的潜能。


如果家长们发现孩子在某个领域有天赋,兴趣或特长,不妨在校园内外、城市周边为孩子寻找一个具备相关专长的前辈,采用传统的师徒传承式教育的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不是仅仅把孩子送进各种实习班和兴趣班。


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一样,往往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对于那些有厌学倾向的孩子们,适合个性化教学。


培训机构瞄准的是技能,拜师则不仅仅是学艺,更是学师父的做人。


师承教育是德艺双收。


当代能成为孩子们拜师的对象,绝大多数都受过正规的教育,他们不会排斥正规的学校教育模式。因此,孩子们拜师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也许会重新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而逐渐消除厌学的情绪与心理。


这样,师承教育也就成了治愈孩子厌学的一个大招。


师承教育,通过拜师,让孩子有了一个除父母之外的人生榜样,也让孩子在学艺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学课程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师承教育教的是做人与做事,都是有直接用处的技能,孩子的自信也会与日俱增,而不会像在学校学习中存在偏科的情况以致损害他们的自信。


在大力推进减负政策的背景下,孩子们拥有更充裕的业余时间。


参加兴趣班和补习应该由孩子们主动提出,家长则以被动的态度应对。


家长更应该主动引导孩子们为自己找一个或几个优秀的师父,从而让自己掌握一项别人没有或者比别人更擅长的技能。


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孩子都有双重身份,一个是孩子,一个是学生。


每个孩子还可以增加一个身份,那就是以劳动或运动为主要任务的学徒。


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和运动的习惯,孩子们将更加健康,能够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