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做心理咨询几十次,感觉很绝望怎么办?”看了提问者对咨询过程的简短描述,里面有一个点让我想到关系在人们意识里对人的影响。我粗略的回答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觉得人不能把改变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一段关系里。
后看回答里的评论让我对“关系是否可以改变一个人”有了新的看法,感觉一段好的关系确实是可以改变人的。心理学书籍和精神分析或客体关系里的关系理论我不引用,也是忘记了。因为有时我比较喜欢批判,哪怕它是名人著作。当然大师们著作里的很多经典语言我都奉为真理,比如“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忘了是哪位大师的语言了。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可能还是哲学家或别的什么家,真忘了)的一句话我也是听进心里了——“如果都信奉我的理论,那么我教的就没有意义了”。原话可能不是这样的,意思是这样——就是我们得有自己的想法。很多大师的著作我都非常敬畏与热爱,它是我的精神食粮,也是一种滋养我、给我成长和力量的东西。虽然有些经典哲言究竟是哪位大师说的我记不住,但我知道没有那些前辈大师们的著作奉献,我们就没有这么宝贵的经典、精髓的知识指引我们在这个行业前进的方向。其实看书也是一种关系,一种跟书籍里内容产生交流的关系。记得我跟一位朋友交流得很畅快时说:“人要有交流,还要与对的人交流,才能生长出力量”。朋友也说:“我看书,不是书带着我走,是我的感觉来了,我要从书作那里找懂我的人。”所以,一段好的关系不仅让人舒服,还能让人生长出力量。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呢?我个人根据自己这些年的一些咨询经验,还有自己做个人体验时的一些感悟,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就会是“好的关系”。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小孩,不仅是因为他们像白纸一样干净与纯粹,还有一种就是他们的未来究竟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都不知道。虽然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或者有遗传等等的说法,但终究没有谁敢断定一个婴幼儿未来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
如果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很多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大数据来推测他/她人生后半辈子的走向。也许有的人会有跟预测完全不一样的遭遇,但其基本性格与其它模式,基本没多大改变了。但,即使我们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人生走向,我们对他人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也是未知的,对他人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怎样看待自己是未知的。我们不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给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下定义,他人怎样只能他人自己有权力来评价他们自己。之前看过一部由雷佳音和张新成、张子枫主演的电视剧《天才基本法》。电视剧有科幻的地方,就是他们同一个身体可以生活在两个世界,穿越到两个平行世界。两个世界里是同一个身体,不一样的经历,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与意识。两个思想、两个意识不能同时经历另一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是同一个人。试想,同一个人尚且不知道另一个人格意识里的经历与感受,我们又怎么可能知道和了解其他人的经历和感受呢?哪怕他人事无巨细的跟你讲了他/她所有的经历和情感,你也只能根据你自己的经验去假设,假设即投射,那是你的。因为你只经验过你经历过的、没经历过的,你没有,不代表他人没有,你有的,不代表他人有。也许有的经历,感受是一样的,都是委屈、痛苦和愤怒,但此委屈并非彼委屈,此愤怒并非彼愤怒,不可以贴标签或安上你自己想象到的概念或心理学中的术语。当然,美好的、阳光的还是可以安在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身上的,因为这是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即善良的暗示。而那些总是看到他人问题和缺陷的(有些咨询师也如此)而看不到好的、积极一面的人就会给他人安上一些有问题的概念。曾经我做个人体验时,就碰到有些咨询师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来投射他们的假设,会给你安一些标签,就是贴一些你没谈到过但他们学过的心理学概念,你自觉不对劲,还是会往他们贴的标签上面思索“我是这样的吗?”到最后才发现那不是你的,是他们投射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很多人都会被他人有意或无意贴的标签给带偏或伤害。所以,对未知保持尊重和敬畏,才不会有投射,才不会把别人的故事代入到自己的经验里去设想他人的经验与感受,这种设想有时就是质疑或否定别人的经历和感受。或认为别人讲的经历是在影射自己,这就要有边界清晰的觉察和意识。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主角。不管在这个世界里主角究竟是优秀的还是平庸的,他/她就是为自己而存在的。只是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都会把自己世界的主角让出去,做别人世界里的陪衬。而很多人又太自我中心,总是跑到别人世界里抢主角,似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都是围着他/她转的,都是为他/她而存在的。当然,我们很多人为了在这个世界好好生存和发展,难免会让出自己应有的主角位,去做他人的陪衬。但是这种让出主角做陪衬是为了发展自己,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而暂时让出主角也还是自己世界里的主角。怕就怕,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把自己当陪衬,把他人当主角,没有自我时,就难以建立起自信与自尊。而一个总是把自己当所有人的中心,当自己是特殊的,比他人优越的,觉得所有人都只是他/她的陪衬,那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同样镜花水月,因为当她/他觉得他人并不以他/她为中心时,他/她也会没有了自我。如果在一段关系中,考虑的都只是自己的利益和权力,看不到别人,看不到别人所处的立场,看不到别人在他/她自己世界里的价值,那么这段关系就是一个泡沫。这样的关系只会带给人停滞、压抑和被剥削的感觉。之前听有老师讲,这个社会要有竞争,良性的竞争会让人进步;有让人在竞争中达到顶峰的体验和快感。但我一直觉得这种竞争有哪里不对,可能我从不参与、也讨厌竞争,觉得我一样也在进步与成长。就像很多人说伤害让人成长让人强大一样,其实没有伤害也一样成长也一样可以强大。直到某一天,另一位老师说“你该立志了”。突然就知道我为什么感觉竞争让人进步有不对劲的地方了,立志是人进步的方向,竞争不是。虽然说,良性竞争是一种竞争参与者能获得进步的方式,但这只是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且从结果看,在竞争中的人有的自负、有的自卑,当自卑和自负心态得到强化转化为极端情绪时,可能就会存在恶性竞争,即常说的内卷,更可能产生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横向的竞争带来的还有攀比和嫉妒,当有的竞争者利用不正当手段或在某种竞争环境中有明显的优势时,这就会让竞争中的其他人产生嫉妒或攀比,也会强化恶性竞争而导致的关系紧张和敌对。在很多关系中都存在暗中的比较和竞争,如果没有欣赏他人的心态,都会是消耗的关系。爱情中如果存在第三者竞争,也只能证明爱情中的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自信而挑起三角关系,要么就是没有那么爱,既不爱,又何必竞争。真正好的爱情关系是纵向发展感情的深度,是立志朝一个方向奔赴。亲子关系、友情关系更是如此,彼此立志做对方好的朋友或支持,不是竞争与攀比,是相互尊重与包容。虽然人是社会性群体,需要关系,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协同合作,也能独自灿烂,更能一起成长。而立志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规划,是自己跟自己的竞争,是自己纵向竞争的一种激励与进步,是自己规划的目标每一步都在往前走时的喜悦。如果有彼此两人一起立志朝一个目标前进,而不是相互攀比谁会赢,这才是一个好的关系。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关系中,关系就是我们在社会生存的支持系统。如果我们都只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只考虑自己,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和立场,让对方成为一个物化的存在,一个陪衬你的工具人,那么这种关系不管表现的多好,都是一种假象。关系可以是人和人之间促进改变的工具,但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和独有的生命,都是需要也值得被尊重的。而物化或工具化人就是不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去理会对方的七情六欲,甚至故意泯灭对方的情感。为了某个目的,无情的凝视或无情的利用对方。比如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中就有很多物化其中一方的存在,很多男性就觉得妻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反之亦然。比如物化女性,对女性外貌的评判与打分,分值低就意味着她整个人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配跟他们在一起也无法让他们炫耀的等等。而父母就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可以随意打骂斥责,是他们投资需要获得回报的商品,尤其有些女孩被标价多少彩礼才肯让她嫁出去等。孩子们命运要被父母掌控和安排,如没有获得他们期望的收益,就会各种道德绑架。在社会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很多人际关系中PUA他人,都是物化、工具化他人的存在。如果总是物化他人的存在,那么其本人也是一个物品,在人际关系中也是被人物化的一个存在,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最值得信任和最稳固的关系,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但往往很多人不重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不信任自己,不接纳自己,却总是想着去改变他人,好像他人改变了,自己就变好了。或者否定、打压他人,他人糟糕了,自己就好了。如果人们都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并对自己的问题承担起责任,承担问题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当你发现你可以为自己的问题负责时,会欣赏自己的勇气与担当,也会接纳自己无需避免的一些缺点。接纳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和欣赏自己好的地方并不矛盾,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不自我设限或自己给自己的缺点贴标签,贴标签容易自己去求证这个标签所有的特征。就像我之前说到做个人体验时,有咨询师根据我的一些叙述假设,给我安一些精神分析的概念。比如:你当时是不是有“恨”或者你是不是在“嫉妒”,你是不是想“翻盘”等。我在想我有没有时,有的咨询师说,你意识里没有,但潜意识有或无意识有。然后我就真的去想自己在那个情境下的起心动念,总想验证他们说的是对的,然而越验证,就越不舒服,因为我所有的经验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告诉我,我没有他们说的这些。所以,当你被外界评价你的一些小缺点,而你也认同他们的评价时,你会不自觉去自证这些缺点,越自证就越多发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了你的那些优点。优点才是你要去验证并可以无限提升的。能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的同时,就能接纳他人的缺点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其实越能欣赏他人,也就越能欣赏自己,这是一个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