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我们很小,甚至刚上幼儿园就会被老师或者父母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


小朋友们的梦想都很纯真,很简单,很伟大,有的也很无厘头,甚至有的让人觉得很好笑。

“我长大了想当厨师。”

“我想当飞行员。”

“我想当足球运动员。”

“我想当国家委员。”

“我想发财。”

……


333.jpg


孩子们的梦想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孩子的梦想是运动员、飞行员或明星等这些很光鲜亮丽的职业,父母们很欣慰他们有这么好的梦想。


但是,一些很一般的梦想,比如当厨师、当工人什么的就会被父母打击,说这样的梦想没有出息。


而更宏伟的梦想,又会被父母泼冷水,甚至嘲笑:“就你还能当国家委员呢。“你还是别做梦了;还歌唱家呢,你家就没有这基因。”


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梦想不发表任何意见,但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碰到挫折时,父母可能忍不住会说:“这么点小事就灰心,你怎么坚持你的梦想。”


更多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这是父母的梦想,所以很多父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了孩子,他们早就忘了孩子小时候的梦想和愿望,认为父母给他们指定的路是好的,只要他们听话,坚持去做,肯定能成。


222.jpg


很多孩子的梦想可能就是在这种最日常的生活场景中;最日常的与父母的互动中一点点消失;也一点点失去对自己的信心,甚至自卑,觉得自己只能这样了。


父母们也许觉得这样是培养孩子的逆商,或者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但是很多父母都是站在成人的心理或角度去刺激或“制造”一些事件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他们完全忽略了、或没意识到孩子的心智和经历都没成长到可以用成人的思维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不支持和不喜欢,或觉得自己怎样做都不能让父母满意,觉得自己很不好。


其实父母“良苦用心”的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都是一种对孩子的控制和抑制孩子正常且自然的心理发育,让孩子们的梦想或理想过早地经历来自父母残酷的打击,而不敢再有梦想。有,也会觉得没人支持,或感到困难而退缩。


去年的某日,我碰到多年前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差不多同事有两年多的时间,因此有很多共同的回忆。就不禁聊到当时一起工作时的事情和其他同事(她目前还在那工作)。这位曾经的同事突然就感慨其中一位同事的孩子在住院,说是精神方面出了问题,还差点上演某弑母事件。


同事的感慨和唏嘘不禁就把我带到当年那个工作环境和那位同事和她孩子的相处和互动的情境中。当时那个孩子十岁不到,因为就在公司附近住,中午晚上放学就跟着妈妈(同事)一起在食堂吃饭做作业,父亲在外地工作。这位同事跟我们在一起时有说有笑,但只要跟她孩子在一起时就没笑过,然后就总是给孩子布置很多作业,特别是数学,说学好数学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为经常一起吃饭,我跟这个孩子也很熟络,他也很喜欢我,只要妈妈没时间管束他时,就跑到我那去。然后我就知道他很喜欢画画,最讨厌数学,但只能偷偷画,一被他妈妈发现就一阵训斥,说会画画没用,长大也不会成为画家什么的。作为孩子妈妈的同事的我们也劝过,但肯定是没用的,外人谁还能阻止一个妈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跟同事聊到这位同事的孩子时,也谈到另一位同事的孩子,比之前那个孩子大一岁多点,因为妈妈更忙一点,所以经常是爸爸带。这个孩子就经常看到的是在玩在闹,这位爸爸心也宽,好像孩子从来不会让他感觉到烦恼,脸上总是笑容,孩子跟他说什么,要什么,就总是听到:“好;行;只要你喜欢,我就给你报名;你想玩就去玩呗,作业还是要写的啊。”


聊到这个孩子,同事又开始感慨说:“这两个孩子都生在差不多的家庭,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呢?那个孩子在住院,而这个孩子父母都没怎么管,还考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大学。为什么有的父母操碎了心,孩子还不听话?有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就很乖?”同事一连串的感慨和困惑。



我想,肯定有很多很多的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就算在现代心理学或把孩子像成人一样去尊重,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的书籍和文章很多,但是可能没有多少人去用心理解和感受过那种呼吁是否真的适用自己的孩子。也许也用心过,但没耐心或自己也好多糟心事要操心。


因为在路上或在网络上总是看到、听到训斥孩子的声音;被问到怎么让孩子更听话;怎么教育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怎么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等等问题。


上面所述两个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其后的结果其实很说明问题,如果了解更多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我想肯定有很多类似这两类孩子的结果,只是程度不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优秀的人类只有在“良好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的最大潜能。“良好条件”意味着不干预、不控制,它是接受和被动的,而不是主动和强迫的。这就像是说,如果你想了解鸭子,那么最好去询问鸭子而不是告诉鸭子,人类的孩子也是如此。在规定“什么对他们最好”时,似乎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对他们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