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个词语,道破家庭教育真谛
作者 | 马恩祥
编辑 | 吕 晴
最近媒体报道一个被父母强制考公患精神分裂的案例,引起社会反响。这让人联想到家长对于孩子的养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未来。关于养育,对人们有启发意义的就有这么三组:圈养与放养;饲养与教养;滋养与濡养。我们不妨从汉字文化与心理层面来做一个解读。
圈养,本为一个畜牧业名词,即将动物关在圈里饲养。放养就是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很显然,圈养将导致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基因退化;而放养虽然让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劣一些,会使动物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但这种变化着的影响也有助于动物提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保持动物基因的特性不会发生退变。人是高级动物,依然保有一定的动物性。从孩子刚刚出生时,恐怕跟一般猫狗没有多少区别,只是随着养育的时间不断增加,才跟动物的区别越来越大。因此,孩子是圈养还是放养同样需要关注。如今的孩子,“圈养”多,而“放养”少,但放养圈养各有利弊。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来看,这两者都是必要的,就看哪一个相对较多哪一个相对较少。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圈养多一点可能更有利于生长发育;而当逐渐成年的时候,放养就应该越来越多,这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家长们的哪些行为属于圈养呢?如限制孩子单独活动,让孩子永远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以内;还有强调要孩子听话,支配孩子的欲望十分强烈等等。而对孩子过分放养的家长们则是凡事都依着孩子,不管孩子们的行为是否可取,一概不管。在养育中比较可取的是放管结合,有管有放。对孩子既有“圈养”,又有“放养”,圈养意味着约束,放养意味着去约束,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的阴与阳,不论是“圈养”还是“放养”,都体现出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尊重。关爱孩子的当下、关心孩子的未来;尊重孩子的自我,看重孩子的未来。如果充分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孩子大概率能健康成长。饲养,本是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给人或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借用在家庭养育模式上,有很多家长视孩子为玩物,视孩子为自己制造的心爱之物,并以期实现自己未能达成的愿望,让孩子沿着自己的设计的道路去走。近期出现的逼孩子考公而成精神分裂的那个女孩,也许就是一种“饲养”养育方式的悲剧。而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属于他律教化显现。它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它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我们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的氛围。教养中的关怀是一种有助于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的对人、对己的大关怀。一般家庭在教养中往往会出现矫枉过正,导致孩子讨厌说教。教养要寓教于乐,重心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现在许多家庭给孩子上补习班、兴趣班,虽然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教养,但也会由于过多的知识灌输与技能学习,反而忽略孩子在做人方面的品质,成了先成才后成人,或者说成才误了成人。滋养,作为一种养育方式,是培养、是给予养分和养料。滋是一个汉字,作名词时指滋味,养育孩子是一个十分有滋味的生活,然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加大,都不太愿意多生孩子,养育孩子尝不到滋味,反而是非常重的生活负担。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原因就相当地复杂了,也许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滋作动词时通“孳”,滋生、滋补,养育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是最为重要的生存与生长。如果没有“滋补”,何以健康成长。《说文》“滋,益也。”这说明滋养是十分重要的。滋作副词时表示更加、愈益,这在养育观中可见一斑:“滋”是父母用“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去换来对于孩子的“慈爱”,由“滋”变“慈”,体现了父母的伟大。滋作形容词时也指繁盛、茂盛,可以是滋润,也可能是滋扰。因此,也要防止滋养过度,从而变成对于孩子们的一种滋扰,儿童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形成可能就与这种父母对孩子们的滋养过度所造成的滋扰有关。滋养也要防止滋长孩子们的一些不良的情绪心理,就像树会要修剪,灭掉孩子们养育过程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心理。而这需要借用教养的方法。滋养也是培养,“培”字左边“土”意味着孩子养育的环境营造,右上的“立”字意味要定规距,右下“口”字意味着家庭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营造。这三者缺一不可。濡养也有滋养的意思。濡字作动词用时意思有沾湿,润泽;停留,迟滞;含忍等。教育孩子有时也要学会适可而止,出现迟滞时不要操之过急;孩子在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中,也会濡染(沾染)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与心理,这需要用濡化(滋润化育)的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当孩子濡溺(沉浸,沉溺)时,也需要有适当的教化,来避免孩子进一步的沉沦。当然,这样的环境需要作为父母以沫相濡。濡作名词时有尿,尿液的意思。家庭教育如果喂养,有进去的就有出去的。因此要建立一个孩子们排泄的通道,将不良情绪心理能释放出去。特别是要将家庭不良亲子关系而形成的“毒素”排除在孩子的心灵之外,从而避免再出现如同父母逼近孩子考公而致精神障碍的事件发生。“濡”通“儒”,儒士,学者。作形容词时,有湿的、缓慢的意思;也通“软”,有柔顺之意。“濡”字的形容词意义给家庭教育是不是也有良好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