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网友在我们公众号文章下留言,分享了自己的困惑:已取得精神科执业资质和心理治疗师资质,却在报名精神科中级考试时被拒,只因报考心理治疗师属于技术岗位,规定 2 年内不能再报考其他岗位。这一事件引发了思考:精神科医师考心理治疗师,真的是最优选择吗?

法规有定:培训足矣,考证非必需
根据《精神卫生法》配套的《心理治疗规范(2013 年版)》,精神科医师从事心理治疗,只需接受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无需报考心理治疗师资格。既然如此,为何还有众多精神科医师热衷于考心理治疗师呢?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工作之变:诊疗需求催生角色转变
早期精神科大夫多接触急诊或被强制住院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那时主要靠药物或物理治疗(如电休克),心理治疗需求甚少。但随着精神专科医联体的发展,精神科医师走进社区、参与综合医院多学科诊疗成为常态。比如,上海某三甲医院精神科医师李医生,在加入医联体后,定期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他发现,社区中许多前来咨询的患者,并非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更多是因生活压力、情绪困扰前来寻求帮助。这些患者除了一般精神药物治疗外,更主要的是需要心理治疗。由于心理治疗人才短缺,秉持责任感,像李医生这样的精神科医师们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自我检验:以考促学,验证成果
从考执业医到晋级晋升,医生们大多靠自学。精神科医师人才本就匮乏,在过去线下培训时代,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无暇参加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北京的王医生,在工作的前几年,由于医院人手紧张,无法离岗参加长时间的培训,他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治疗相关教材。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报名参加了心理治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国家考试。备考过程中,他系统梳理了所学知识,最终顺利通过考试,这也让他在后续的临床工作中更有信心和底气。
价值提升:双资质加持,拓展职业广度
心理治疗师是国家唯一保留的心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这一资格让其成为心理行业的 “金字招牌”。虽说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职业有交集,但也有明显区别。广州的张医生,既是精神科执业医师,又拥有心理治疗师资质。在一次面对一位有严重焦虑情绪且伴有轻度抑郁症状的患者时,他既能凭借精神科知识准确判断病情,开出合适的药物,又能运用心理治疗技能,为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相比只有精神科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张医生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职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服务社会:打破病耻感,引领心理服务
精神科医师目前主要在精神专科医疗赛道,但百姓对精神疾病存在病耻感。这时,拥有心理治疗师身份的精神科大夫就成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来访者的理想之选。成都的赵医生,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很多居民因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不敢主动咨询。但当得知赵医生同时具备心理治疗师身份后,不少居民纷纷前来,就自己的心理困扰向他咨询。国家多部门 2018 年出台的方案明确规定,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要对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进行技术指导,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守护者,还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者。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社会心理服务领域也急需有心理治疗技能的精神科医师参与。
心灵滋养:助力自我成长,缓解职业压力
精神科医师工作责任重、压力大,长期面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难免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医生同样需要心理成长,学习心理治疗也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武汉的孙医生,在精神科工作多年,每天面对各种重症患者,工作压力巨大。为了缓解自身压力,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他参加了心理治疗培训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综上,精神科医师考心理治疗师并非毫无意义,但也并非必要之举。相比之下,参加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与医院职业化管理网联合举办的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既能满足工作需求,又符合法规要求,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精神科医师们应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